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

德国之声:“离岸解密”中国篇的来龙去脉

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周二发表一份机密报告,披露中国权贵拥有海外资产。参与该项目调查活动的《南德意志报》记者吉森(Christoph Giesen)接受德国之声访问,谈及"离岸解密"的调查过程。
德国之声:"离岸解密"项目是如何开始的?
吉森(Christoph Giesen):国际记者调查联盟(ICIJ)在两年前收到一个260GB的移动硬盘,里面列出130000个离岸公司持有者,公司注册地点遍及英属维京群岛、萨摩亚、马绍尔群岛和英属开曼群岛等地。这份文件经过了国际记者调查联盟的分析, 2013年4月发表了第一波的报道,内容涉及德国、美国、俄罗斯、法国和英国等国人士的离岸公司。一直没有被公开的是有关中国的部分。因为硬盘里的名单上所出现的名字中,有四分之一,或几乎是三分之一都是华裔姓名。 这些人来自台湾、香港或中国。我们在一年前核对了几个名字, 找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名,最后决定要有目的性地分别进行调查。这个工作从去年夏天就展开了。7月底我们聚集在香港举行了一次讨论会,思考如何系统性地分析这些资料。之后的四五个月中我们分工合作进行调查。
您在这个项目中负责哪些工作呢?
最重要的工作其实是辨识资料中的人名。与德国或美国名字不同,要辨认中文人名相对困难。资料库中的名字都是用拼音书写,要确认一个姓名是否就是某人,这是我们遭遇的最大难题。 如果是较复杂的德文名,我们几乎能立即确定此人的身份,但是核实中文姓名却花了非常多的时间。我们进行了分工,第一阶段先列出我们可能感兴趣的政治领导人亲属、富豪、知名巨星等名单,大概想出了1万至2万人。之后再将这些姓名与资料库中的13万人名单核对,最后找出超过35000个中文人名。接下来检查是否出现重复的人名。通过比对护照复印本、生日和地址证实这是我们要找的对象,而不是同名同姓者。
调查相关资料历时多久?
大约半年。7月底在香港开会后,我们花了3、4个月的时间密集调查。部分团队人员在欧洲,在华盛顿、纽约、香港或台湾也有人负责调查。国际团队中有能够说读写中文的人,也有熟悉离岸公司作业方式的经济专家。

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周二发表机密报告,披露中国权贵拥有海外资产。
调查过程中还有什么样的阻碍?
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,我们几乎无法获得中国方面的反应。我们很早就开始设法与这些人接触,向他们发出电子邮件或一般信件,也试过拨打电话确认对方是否收到信。中国的工作模式与其它地方很不同。在欧美国家,当你想询问某间公司董事的财务状况时,对方的新闻联络处总会在2、3个小时内回复。中国的情形则多是无人回应,在锲而不舍的追问后,才终于有人告诉你"我们收到了,但是不予置评"。
如何确保调查活动不被监控?
我们知道中国政府会注意到这个项目。ICIJ的做法是用加密的电子邮件交换讯息,而且多数负责调查的人员都不在中国,而是分散在香港、台湾、欧洲和美国等地。此外,我们也在网络上的加密论坛中交换资料。我们刻意将论坛设置在德国的服务器下,让全球记者在德国的网络平台交流。身在中国的工作人员只能透过VPN软件才能进入这个论坛。
国际记者调查联盟在20134月就发表第一波的"离岸解密",这两次的解密内容最大的差异为何?
最大的差异在于,有关中国的报告中出现的都是顶层人物,涉及中国过去30年间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及其亲属。这是相当特殊的情况。名单中出现许多高层人士的家属,包括现任和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共产党总书记,以及前总理温家宝和李鹏。这勾勒出一个国家的面貌,其它的"离岸解密"则不是这个情况。在第一波的"离岸解密"中,虽然也牵连到重要政治人物亲属,例如阿萨拜疆独裁者的女儿或前哥伦比亚总统的儿子都出现档案中,但是如今的报告牵扯到的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人物家属,这是截然不同的规模。
采访记者:张筠青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页面